咨询电话:0535-6260368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竹制品网>行业资讯> 竹炭的巨大魅力
竹炭的巨大魅力
发布时间:May 8, 2014 9:46:34 AM  查看次数:1221次
这就是竹炭,顾名思义它是用竹子烧成的炭,别看它黑乎乎的貌不惊人。但是它的构造和特点却十分独特,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教授已经研究多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齐生:“我用个很通俗的话来讲,一克重的竹炭,重量只有一克,我们把竹炭的内部的面积都算起来比表面积算起来的话,它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么大的比表面积就说明它对空气当中的有害气体有非常强的吸附能力,它这个吸附呢,它是选择性的,比如我们说的甲醛,苯、二甲苯等等有害气体,它都有吸附能力,这个吸附呢,我们进行的动态的实验,也进行的静态的实验,它都表明它的吸附能力非常好,这就是它能够净化空气的原理。
  ”人们根据竹炭的这个特点,加工出很多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产品。 销售人员:“用竹炭加工的有吸附冰箱异味的,还有鞋塞、鞋垫加工的竹炭皂,反正挺多的。” 竹炭的这些用途中国的老百姓并不知道,因此中国的竹炭市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竹炭虽然对中国人很陌生,但是在日本、韩国等地它的应用已经有十来年的历史了。我国国内较早经营竹炭的一些企业,都拥有很稳定的外商定单,他们的业务也一直以出口为主。 在国外超市出售的这些竹炭制品,大多数都是在中国生产,贴牌后出口的。
  那么竹炭为什么能加工出这么多的产品,用它作成床垫有什么好处呢?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齐生:“竹炭呢,它自己能够产生红外线,那么我们具体进行测定,他产生的红外线是近红外,这个按照波长它属于近红外的范围,红外线我们的人体吸收以后,就会加快我们的血液的循环,血液的流动,可以使我们的肌肉松驰,这个睡眠不太好的,它都有一定的疗效作用,所以我们会把竹炭做成枕头,做成床垫。” 但是在竹炭的加工过程中,如何解决它的漏粉问题,也是煞费周章。因为经过摩擦后,炭粉的颗粒非常小。 这样一来,床垫、枕垫、汽车坐垫这些生活用品都能生产了,随着国外消费者对竹炭的认识逐渐成熟,国外经销商开始大量从我国进口竹炭制品,浙江是竹类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竹炭应运而生。一开始他们都拥有很稳定的外商定单,效益也不错。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些竹炭加工厂都是为他人作嫁衣,随着竞争的激烈,利润也越来越薄,这让他们开始把眼光转向国内市场。竹炭产品在国内真正的起步阶段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发展历史比较短,这里边就有一个消费观念培养的过程。
  但是竹炭的功能却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新装修房子的消费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齐生:“那么我们经过测算呢,大约一个八十平米的房子,需要到公斤的竹炭,它就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空气的湿度,吸附有害气体的能力,另外它能产生的负离子,使你的空气能够新鲜,第二个就是空气散发的有害气体,它能帮它吸收了,同时还能调节我们室内的水分,空气上的水分,这个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这为竹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有潜力的市场空间。曾经默默无闻的竹炭如今大有用武之地。在日本韩国等地铺装木地板塌塌米、下边都要放竹炭包来防潮吸湿和杀菌.并且还把竹炭做成炭布应用在室内装修方面。
  国内企业虽然生产出了很多受国外消费市场欢迎的竹炭,但是他们向来只做生产,不做销售。所以头脑里也没有营销的概念。打开国内市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像陈文照就尝试着把自己的产品送给别人试用,谁料反响还不错,嗅觉敏锐的投资者们迅速发现了竹炭蕴藏的商机,主动上门要求合作销售。这位就是从广东珠海过来考察的。 竹炭产品吸引众多投资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投入能让投资者接受。 另外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这个门槛不是太高,按我现在的估计来讲我觉得这间店,大概五万块钱就可以起步了。真正好的东西,终究难掩他的魅力。竹炭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国内市场已经启动,但是在国内它没有走进千家万户,尽人皆知,与国内竹炭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叫得响的品牌不无关系。
  像陈文照,他生产的产品已经成功的被日本经销商推出叫响,日本经销商要求每一个竹炭床垫上,都必须有他的照片,并且冠以竹炭王的名号,成功的强化了品牌的信誉度。但是这些产品在国内却是默默无闻,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这说明竹炭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好的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我说竹炭的利用啊,它的深度跟广度都还有很多的余地,还要继续往深度和广度去发展,你比如说这个烧炭过程中的回收的液体,它这个就做成天然的助剂,它是做饲料用的,另外这个我们可以做成洗发的香波,可以做成洗澡的沐浴露,还可以做成我们的农作物,包括果树的生产调节剂。”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用竹子烧竹炭,可以把竹子的边角废料都利用起来。 所以竹子资源,是地球给我们的惟一一种不同的生活特性,所以我们竹子进行的好的话,可以做到青山常在,永世利用,不破坏的生态环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